肠道微生物组堪称一个充满奥秘的新兴前沿领域。从应用层面回溯,我国古代智慧结晶“黄龙汤”,便是基于肠道微生物治病的早期实践。如今,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热度持续攀升,在Pubmed以“gut microb*”作为近似搜索关键词,能检索到近10万篇相关文献。像“整合人类微生物组计划(iHMP或HMP2)”,自2014年启动后,聚焦妊娠与早产、炎症性肠病和前驱糖尿病这三类疾病,借助多组学手段与纵向取样,深入解析微生物组动态及与宿主的互动。还有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众多国家科研力量联合,旨在洞悉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与功能,尤其是和肥胖、炎症性肠病的关联。一系列研究表明,在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肝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肠道及肠外疾病中,都存在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也就是菌群失调,这也让微生物组成为疾病标志物与潜在治疗靶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益生元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备受关注。今天要探讨的,便是一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Identification of inulin-responsive bacteria in the gut microbiota via multi-modal activity-based sorting”,其着眼于益生元菊粉,探寻肠道微生物群中对菊粉有响应的细菌,为我们理解益生元作用机制、调控肠道菌群提供新视角。


研究如何开展?菊粉与研究初衷菊粉,作为食品和补充剂行业备受青睐的益生元,是植物产生的一种非结构性多糖,大量研究证实,菊粉对人体健康功效显著,可降低胰岛素抵抗、具备抗炎活性与抗癌特性等。


不过,虽然菊粉作为益生元声名远扬,但对其促进有益肠道微生物生长能力的评估,在很多情况下缺乏系统性。此篇论文的研究团队,便致力于开发一种方法,用以确定对菊粉有响应的细菌,期望借此完善我们对菊粉作用机制的认知。研究流程研究团队首先利用功能化菊粉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来识别具备结合菊粉能力的微生物。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拥有大比表面积、孔径可精确调控、良好生物相容性与稳定性等特性,是理想的载体。将菊粉修饰到其表面后,如同给微生物设置了一个“诱饵”,能吸引可结合菊粉的微生物“上钩”。对分选后的细胞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微生物群中具有结合菊粉能力的现象十分普遍。


紧接着,研究团队进一步评估哪些类群在代谢上会被菊粉刺激。他们让微生物在含菊粉环境中培养,观察生长与代谢变化。结果发现,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中的多种类群会对菊粉有响应,且这些类群中的一些分离株能够降解菊粉。同时,研究人员还用另一种益生元低聚木糖(XOS)进行对照培养,发现低聚木糖展现出更强的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效果,即更显著的“双歧杆菌生成效应”。研究成果通过精准的实验与分析,研究确定了多个对菊粉有响应的细菌类群。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中,不少成员都能在菊粉作用下被激活代谢。例如,一些此前鲜有关注的菌株,在有菊粉时生长速率提升、代谢产物变化,表明它们能利用菊粉获取能量、进行物质合成。

更为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了间接被菊粉降解过程刺激的细菌,如柯林斯氏菌纲中的迟缓埃格特菌(Eggerthella lenta)和产尿石素戈登氏菌(Gordonibacter urolithinfaciens)。这意味着菊粉进入肠道后,除了直接被某些细菌利用,其降解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或改变的微环境,还能间接影响其他细菌的生长与代谢,极大拓展了我们对菊粉响应细菌的认知边界。讨论过往我们虽知晓菊粉等益生元对肠道健康有益,可对具体哪些细菌响应菊粉、如何响应知之甚少。该研究首次系统地通过多模式活性分选,精准锁定对菊粉有响应的细菌类群,填补了这一理论空白。详细解析了菊粉在肠道微生物群中的“旅程”,从被哪些细菌结合、哪些细菌能降解利用,到降解过程如何间接影响其他细菌,完善了我们对益生元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后续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健康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理论基础。


肠道微生物群与益生元的研究方兴未艾,这篇论文为我们照亮了菊粉与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部分“黑暗角落”。未来,随着研究深入,有望解锁更多肠道健康密码,为人类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相关新闻推荐

1、基于全自动生长曲线分析仪研究梅洛葡萄酒发酵性能和香气产生的影响因素

2、植物共生VII型分泌系统导致铁从根部渗漏以促进定植

3、原虫分为哪四大类,原虫和蠕虫、异虫有什么区别

4、禽呼肠病毒S1133毒株接种DF1细胞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结果、结论

5、基于紫外诱变方法筛选耐高温、高产酒率的酿酒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