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医疗器械行业经过多年努力发展,众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均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理念被广泛行业接受和践行。但是仍有部分企业未能系统、深入地理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所在,未能充分理解和领悟质量安全关键岗位职责,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质量安全管理责任未能有效落实到位,被一批又一批的公示、责令停产整顿、复查通过后方可恢复生产。下面分享医疗器械企业的质量体系强化管控要点,与君共勉。


针对内毒素及微生物的特殊性,企业需在以下环节强化管控:


(一)人员操作规范


1.培训操作人员掌握微生物控制要点(如更衣流程、手部消毒频率),进入洁净区前执行严格更衣程序(如穿戴灭菌工作服、戴手套后进行手套表面微生物检测)。


2.限制洁净区人员数量和流动,避免不必要的动作(如触摸面部、调整头发),降低人体携带的微生物(如皮肤脱落菌、呼吸道飞沫)污染风险。


(二)设备与器具


定期清洁设备内壁、管道(如CIP/SIP系统);


1.生产设备(如灌装机、模具)使用后立即用纯化水冲洗,再用消毒剂擦拭,定期进行湿热灭菌(121℃,30分钟)或干热灭菌(160℃,2小时)。


2.每周用消毒剂(如0.1%新洁尔灭、75%乙醇)擦拭墙面、地面、设备表面,重点清洁缝隙、地漏及回风百叶,使用后清洁工具需灭菌干燥存放。


3.对排水系统定期消毒(如每月用奥克泰士消毒剂冲洗地漏),封堵洁净区与非洁净区的穿墙孔洞,防止交叉污染。


4.对管道系统(如纯化水、压缩空气)定期进行巴氏消毒(80℃,1小时)或化学灭菌(如奥克泰士消毒剂循环冲洗),防止生物膜形成。


注意点:


验证清洁效果(如棉签擦拭法检测残留微生物),避免润滑剂、冷却剂污染产品;使用一次性或易清洁的生产器具。


(三)物料管控


(1)源头筛选与验证


1.严格评估原料/包装材料供应商的微生物控制能力,要求提供生物相容性报告、微生物检测报告(如细菌内毒素、初始污染菌数据)。


2.对直接接触产品的原材料(如高分子材料、金属、天然生物材料)制定专属标准,明确微生物限度和内毒素限量要求,必要时进行来料抽检(如鲎试验检测内毒素)。必要时避免使用革兰氏阴性菌污染风险高的原料(如未灭菌的天然提取物)


3.控制原材料储存条件(如湿度、温度、洁净度),避免储存过程中微生物滋生或内毒素污染(尤其关注吸湿性材料)。


(2)关键辅料的特殊控制


1.若产品涉及液体(如冲洗液、凝胶)或半固体制剂,需严格管控生产用水(如采用注射用水,定期对水系统进行消毒(如巴氏消毒、臭氧处理),防止生物膜滋生,定期检测内毒素和微生物)。


2.对天然成分(如胶原、明胶)实施灭菌预处理或选择已灭菌的商业化原料,降低初始污染风险。


(3)包装与储存运输


1.包装材料与密封性


①选择耐灭菌、低脱落、阻隔性好的包装材料(如医用透析纸、无菌塑料袋),验证包装材料的微生物屏障性能和灭菌适应性(如辐照后的材料稳定性)。


②包装前对产品进行清洁(如离子风除尘、无菌擦拭),包装过程中监控密封性(如气泡法、压力衰减法检测泄漏),避免灭菌后二次污染。


2.储存与运输条件


①成品储存于洁净、干燥、温湿度可控的仓库,避免包装破损或受潮;运输时使用防尘、防震包装,防止外部污染物侵入(如雨水、灰尘)。


②对需冷链运输的产品(如生物材料),监控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波动,避免因温度异常导致微生物滋生或内毒素释放。


(四)生产工艺优化


1.灭菌工艺:


对可耐受高温的产品采用干热灭菌(250℃)破坏内毒素;对不耐高温的产品,通过超滤、活性炭吸附等技术降低内毒素水平。


对需灭菌的产品(如无菌器械),验证灭菌参数(如湿热灭菌的F0值、辐照灭菌的剂量),确保灭菌后内毒素残留符合要求(如终产品内毒素≤0.5EU/mL)。


2.非灭菌产品:在组装、包装等关键工序设置微生物监控点,控制过程污染(如半成品微生物限度检测),避免生产流程中引入二次污染(如裸露产品接触非洁净表面)。


(五)生产环境与过程控制


(1)洁净环境管理


A监测方面


1.温湿度精准调控


(1)设定洁净区湿度45%-60%RH(关键区域≤55%RH),温度20-24℃,通过空调系统(AHU)实时监控并记录,定期校准温湿度传感器。


(2)潮湿季节增加除湿机运行频率,对冷凝水管路加装U型水封,防止倒灌污染。


2.空气净化系统优化


(1)定期检查高效过滤器(HEPA)密封性(每年检漏),更换初/中效过滤器(初效1-3个月,中效3-6个月),清洗空调箱内壁及表冷器,防止微生物滋生。


(2)增加新风预处理单元(如中效过滤+除湿模块),避免室外高湿空气直接进入洁净区。


B整改


1.实时监测与预警


(1)环境监测


根据产品风险等级(如植入类需ISO7级以上洁净区,非无菌器械需ISO8级),定期监测洁净室的温湿度、压差、尘埃粒子数及微生物沉降/浮游菌(如沉降菌法、棉签擦拭法)。


每日检测温湿度、压差,每周进行浮游菌(≥100L/min采样)、沉降菌(90mm培养皿,暴露4小时)、表面微生物(接触碟法)检测,重点监控回风口、设备表面、人员高频接触区域。


(2)快速检测:使用ATP荧光检测仪对清洁后的表面进行实时污染评估,结合微生物培养结果(培养时间5-7天,28℃恒温),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2.制定严格的清洁消毒规程(重点:消毒剂选择、轮换及清洁频率)


(1)消毒剂选择与轮换


日常消毒:使用75%乙醇、0.1%苯扎溴铵等表面擦拭,配合紫外线灯(波长254nm,照射≥30分钟/日)


强化消毒:每周用0.5%过氧乙酸或3%过氧化氢喷雾,每月用甲醛熏蒸(需验证残留)或奥克泰士消毒剂对空间灭菌


注意事项:定期更换消毒剂种类(每季度轮换),避免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消毒后需用无菌水擦拭残留,防止化学污染;建议日常消毒与周期消毒定期进行,每月的周期消毒建议采用奥克泰士消毒剂。


(2)清洁频率升级


生产结束后立即清洁设备表面及地面


每周进行“深度清洁”(拆卸设备部件、清洁不易触及区域)


每月对洁净区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吊顶、风管内壁)。


注意点


使用专用消毒剂(如75%乙醇、季铵盐类);


区分不同洁净区的清洁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对消毒剂进行有效性验证(如定期更换消毒剂种类,防止耐药菌产生)。


3.污染事件应急处理


(1)若检测到环境微生物超标,立即暂停生产,隔离污染区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如连续3天强化消毒),重新监测合格后(3次阴性结果)恢复生产。


(2)启动偏差调查,通过微生物鉴定(如PCR检测)追溯污染源(如空调系统、物料、人员),制定纠正措施(CAPA)并记录存档。


C定期验证与回顾


(1)每年进行洁净区性能确认(包括尘埃粒子、换气次数、自净时间),每季度回顾监测数据,分析霉菌污染趋势,针对性优化清洁消毒方案。


(2)参考标准:GB/T 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ISO 14698-1《洁净室及相关控制环境的微生物污染控制》。


(六)检测与质量追溯


(1)微生物检测能力建设


1.建立符合CNAS或ISO17025的微生物实验室,配备鲎试剂、培养基、无菌操作台等设备,检测人员需经过方法学验证培训(如微生物限度计数、内毒素定量检测)。


每批产品放行前进行内毒素检测(如鲎试剂法),确保符合法规限值。


2.按标准(如《中国药典》四部、GB/T14233.2)进行检测,定期进行实验室间比对,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无菌检查:采用薄膜过滤法或直接接种法,对植入性器械进行100%无菌验证。


·微生物限度:非无菌产品(如贴敷类器械)需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参考《中国药典》1105标准。


·内毒素检测:使用鲎试剂法,血液接触类器械需控制内毒素≤0.25EU/mL2。


3.快检技术的应用


快速技术应用:2025年版《中国药典》引入PCR、ATP生物发光法等快速检测技术,将检测周期从5天缩短至30分钟。例如,某企业通过在线ATP监测系统,实现对生产环境的实时微生物监控。


(2)全链条追溯与风险管控


1.通过MES系统记录原料批次、生产时间、灭菌参数、检测结果等信息,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追溯。


2.对不合格批次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如使用鱼骨图分析污染来源),制定CAPA措施(如升级清洁程序、更换原料供应商),并通过留样观察(定期抽检留样产品微生物指标)验证改进效果。


(七)内毒素专项控制


(1)革兰氏阴性菌污染预防


1.内毒素的核心控制在于避免革兰氏阴性菌污染,需重点监控水源(如纯化水系统定期消毒、去除生物膜)、空调系统(防止外部空气倒灌带入污染)。


2.对可能接触体液或血液的高风险器械(如透析器、输液器),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使用含革兰氏阴性菌的原料或辅料,灭菌后进行内毒素残留检测(如凝胶法、动态浊度法)。


(2)灭菌与去除内毒素


1.对于可耐受高温的产品,采用干热灭菌(如250℃/30分钟)破坏内毒素;若无法高温处理,可通过超滤、活性炭吸附等工艺去除内毒素。


2.验证内毒素去除/灭活效果,确保终产品内毒素限量符合标准(如参照《中国药典》或ISO11737-1)。


4、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与法规合规


(1)质量管理体系强化


1.严格执行ISO13485、GB/T30033等标准,将微生物控制纳入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和监控频率(如每日环境监测、每周设备清洁记录)。


2.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重点检查微生物控制的关键工序(如灭菌、包装),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2)跟踪法规与标准更新


关注国家药监局、药典委员会发布的最新要求(如2025年版《中国药典》内毒素检测方法修订),及时更新企业内控标准,确保产品符合“内毒素限量”“微生物限度”的最新规定。


相关新闻推荐

1、​松针精油对梭状芽孢杆菌、酵母菌、串珠镰刀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2、药用真菌树舌灵芝培养基配方及菌丝生长试验(二)

3、流感重配病毒以不同MOI感染MDCK细胞的生长曲线(一)

4、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联合香芹酚,更能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生物膜

5、氮添加对微生物残体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