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热内卢大都会区是猫相关孢子丝菌病的高度流行区。本研究旨在评估从一名患有慢性、破坏性播散性孢子丝菌病的61岁男性患者体内连续分离的孢子丝菌分离株的毒力。在5年期间从皮肤渗出物和骨骼样本中培养了五株孢子丝菌分离株,所有分离株经分子鉴定均为巴西孢子丝菌。与大蜡螟幼虫中的早期分离株相比,最终的分离株毒性显著增强。我们得出结论,巴西孢子丝菌具有在体内增加毒力的能力。这一发现对于护理巴西孢子丝菌病患者的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并表明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在慢性疾病期间病原体致病性增强的潜在机制。
引言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皮下真菌病。1分子研究已确定巴西孢子丝菌、球形孢子丝菌、卢里孢子丝菌、墨西哥孢子丝菌、苍白孢子丝菌和申克孢子丝菌(全球最常见的物种)是不同地区孢子丝菌病的病原体。
里约热内卢大都会区是猫相关孢子丝菌病的高度流行区,10,11主要由巴西孢子丝菌引起。1,5巴西孢子丝菌患者表现为急性、慢性、固定型、淋巴管型、黏膜型、播散型和复发性孢子丝菌病,以及超敏反应表现。10,12在非免疫抑制患者中,播散性病例比以前报道的其他地区和其他物种更常见,这可能与受感染猫的多处深度抓伤导致组织中高接种量13以及巴西孢子丝菌相对于其他孢子丝菌物种具有更强的毒力有关。14
除了接种量大小之外,有助于巴西孢子丝菌导致频繁和严重疾病的候选因素包括耐热性、酶和其他分子的产生,以及对氧化应激和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目前,关于巴西孢子丝菌毒力的信息有限。14-16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从一名患有慢性、破坏性播散性孢子丝菌病患者体内连续分离的孢子丝菌分离株毒力增加的演变过程。
病例报告
一名61岁的退休砖瓦工,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因6年皮肤病变病史被转诊至巴西里约热内卢埃万德罗·沙加斯国家传染病研究所(INI)的感染性皮肤病学实验室。初步诊断后,他接受了5个月的碘化钾治疗,导致皮肤病变愈合。然而,他抱怨膝盖和左腕关节疼痛逐渐加重,以至于在到INI就诊前2年需要轮椅。在我们INI评估前6个月,他注意到皮肤病变复发。
在我们初次检查时,患者四肢有多处疤痕,左腕背有一个渗出性小溃疡病变和一个囊性病变(图1A-B)。双膝和左腕关节强直。X光片显示这些关节处有溶骨性病变和硬化(图1C-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检测为阴性。总淋巴细胞计数为1,470/μL,T CD4+计数为554/μL,均正常。初始T细胞数量相当低(24/μL)。从左腕皮肤病变处培养出孢子丝菌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17进行的孢子丝菌病抗体检测呈阳性(OD:2.548/Cut-Off:0.605)。由于他常规药物(卡托普利、氢氯噻嗪和格列本脲)与伊曲康唑存在潜在有害相互作用,他接受了特比萘芬500 mg/天的治疗,持续32个月,直到皮肤病变愈合且影像学模式稳定。然而,由于11个月后再次出现皮肤病变,重新开始使用特比萘芬,并且由于疾病的顽固性、复发性,他目前继续接受这种抗真菌治疗。由于双膝和左腕严重永久性畸形(经磁共振确认),他仍然依赖轮椅。在他的疾病过程中,从左前臂和左膝采集了皮肤样本,以及从左股骨采集了活检样本。
材料与方法
伦理声明
INI/Fiocruz,RJ,Brazil的研究伦理委员会根据协议号0024.0.009.000-10批准了本研究。
临床样本
在5年期间从患者的病变处收集了五份生物样本。前3个样本(IPEC32742,IPEC33070和IPEC33718,以下分别称为“1”、“2”和“3”)于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期间通过细针无菌穿刺从左腕囊性病变处收集;第四个样本(IPEC33946,随后称为“4”)来自2008年4月的左股骨活检;第五个样本(IPEC43174,以下称为“5”)来自2012年2月左膝上皮肤的溃疡性结节。分离株储存在含有10%脱脂奶的cryotubes中,置于-20°C冰箱中。
孢子丝菌病诊断
所有临床样本均经过常规真菌学检查,包括10%KOH湿片直接镜检和在沙氏葡萄糖琼脂2%和Mycobiotic agar(Difco)上培养。培养物在25°C下孵育,观察4周是否有真菌生长。通过在37°C下在脑心浸液(BHI)琼脂(Difco)上转化为酵母样形式7天来证明双相性。
相关新闻推荐
1、Micro-C染色体构象捕获大肠杆菌类核的三维基因结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