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1 温度对VNP20009生长的影响


如图1A所示,在42 ℃时,VNP20009的生长与37 ℃时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在45 ℃时,其生长显著减缓。


为进一步评价不同温度下VNP20009的生长,统计了不同温度下VNP20009的菌落形成情况(图1B)并分析了温度对细菌存活的影响(图1C、D)。在42 ℃时,细菌存活率为85.6%,当暴露于45 ℃时,存活率为0。


通过评估细菌细胞在玻璃管上的黏附性来检测生物膜的形成,当在玻璃管中进行细菌培养时,会在气液交界形成一圈生物膜,通过结晶紫染色可使其显现。如图1E所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量逐渐减少,与37 ℃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图1F)。

图1 不同温度下VNP20009的生长与生物膜形成情况。A:VNP20009在600 nm波长下的生长曲线;B:不同温度下的菌落耐受性;C:42℃条件下VNP20009的存活率;D:45℃条件下VNP20009的存活率。n=5,均值±平均标准误(SEM)。菌落形成单位(CFU)是微生物学中用于估算样品中存活细菌或真菌数量的单位;E:采用玻璃试管结晶紫(CV)染色法测定不同温度下VNP20009的生物膜形成;F:使用ImageJ软件定量生物膜含量。n=3,均值±SEM。*与37℃组相比P < 0.05,P < 0.01,**P < 0.0001。


2 pH值对VNP20009生长的影响


在37 ℃条件下,考察pH值对VNP20009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图2A),在pH 6.5~8.5内,VNP20009的生长没有明显差异。但在pH 5.0条件下,VNP20009生长慢于对照组(pH 7.0),表明VNP20009的生长受到抑制。


在不同pH条件下,VNP20009的存活率受到影响。当pH值为5时,细菌存活率为70.7%;pH值为6.5时,细菌存活率85.6%。而pH值增大到8.5时,细菌存活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菌落面积减小(图2B~E)。


pH值是细菌生物膜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图2F所示,pH 7.0时能形成较多的生物膜,但在pH 5.0时,生物膜形成量达到最大,pH 8.5时,生物膜形成量减少,两者均与pH 7.0时的形成量存在显著差异(图2G)。

图2 不同pH值下VNP20009的生长与生物膜形成情况。A:VNP20009在600 nm波长下的生长曲线;B:不同pH值下的菌落耐受性;C-E:不同pH值下VNP20009的存活率。n=5,均值±SEM;F:采用玻璃试管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不同pH值下VNP20009的生物膜形成;G:使用ImageJ软件定量生物膜含量。n=3,均值±SEM。*与pH 7.0组相比P < 0.05,P < 0.01,**P < 0.0001。ns:无显著差异


3 H₂O₂对VNP20009生长的影响


本文同时探究了过氧化条件对VNP20009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图3A),H₂O₂对VNP20009的生长有影响。随着H₂O₂浓度的增加(1.5~2.5 mmol·L⁻¹),VNP20009的生长逐渐减缓直至完全不生长(5 mmol·L⁻¹)。VNP20009可在低浓度H₂O₂(1 mmol·L⁻¹)条件下存活,生长没有影响。


如图3B所示,在不同浓度H₂O₂下,VNP20009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随着H₂O₂浓度的增加,细菌存活率逐渐下降(图3C)。添加1~2 mmol·L⁻¹ H₂O₂时,细菌存活率从53.9%下降至12.6%,当H₂O₂浓度达到2.5 mmol·L⁻¹时,细菌存活率为0。


H₂O₂处理后,细菌生物膜形成量与生长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图3D、E),1 mmol·L⁻¹ H₂O₂对生物膜形成影响并不显著,当含量为1.5 mmol·L⁻¹时出现了显著性差异,持续增加H₂O₂含量,则完全不生成生物膜。

图3 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VNP20009的生长与生物膜形成情况。A:VNP20009在600 nm波长下的生长曲线;B: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的菌落耐受性;C: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VNP20009的存活率。n=5,均值±SEM;D:采用玻璃试管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VNP20009的生物膜形成;E:使用ImageJ软件定量生物膜含量。n=3,均值±SEM。与0 mmol·L-1组相比P < 0.05,P < 0.01,P < 0.001,P < 0.0001


相关新闻推荐

1、人参外泌体改变巨噬细胞极化状态,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生长的分子机制(三)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划线分离法、涂布平板法

3、Micro-C染色体构象捕获大肠杆菌类核的三维基因结构(下)

4、熟牛肉高氧气调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和脂类氧化的研究

5、乳酸乳球菌的包埋体系LL@Fe-TA@mGN 生长曲线测定及胃肠道抗性与体内滞留能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