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与分析

2.1 动物双歧杆菌NX-6的菌株生长特性

由图1A可知,在37 ℃厌氧培养的条件下动物双歧杆菌NX-6的对数生长期为2~8 h,之后进入稳定期。如图1B、C所示,NX-6菌体呈弯曲状,菌体长度为1~2 μm。为评估其肠道环境耐受能力,利用人工胃肠液处理稳定期的动物双歧杆菌NX-6和动物双歧杆菌BB12 3 h,测定其存活率。如图1D、E所示,NX-6经人工胃液和肠液处理3 h后存活率分别为65.67%和56.47%,高度显著高于商业化模式菌株动物双歧杆菌BB12的存活率(44.87%和41.50%)(P<0.001),表明动物双歧杆菌NX-6具有良好的肠道环境耐受能力。

图1 动物双歧杆菌NX-6的菌株生长特性


2.2 动物双歧杆菌NX-6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为了全面分析动物双歧杆菌NX-6的菌株特性,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学测序分析,并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基因注释与功能预测。由图2A、表1可知,动物双歧杆菌NX-6的全基因总长为1 944 136 bp,GC碱基占比为60.49%,含有1 567 个编码基因,占总基因数目的95.49%;非编码RNA共74 个,包括12 个rRNA和52 个tRNA。利用KEGG数据库对NX-6的基因功能通路进行注释和统计,结果表明NX-6的基因主要聚集在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其中新陈代谢通路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199 个基因)、氨基酸代谢(162 个基因)、核酸代谢(88 个基因)、能量代谢(69 个基因)、辅助因子与维生素代谢(61 个基因)、脂质代谢(43 个基因)、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36 个基因)、次级代谢产物合成(31 个基因)等(图2B)。COG数据库注释结果同样表明,代谢相关的基因功能主要集中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核酸、脂质的转运与代谢(图2C)。此外,VFDB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NX-6基因组中无毒力基因,证明其生物安全性。特别的是,动物双歧杆菌具有丰富的脂质代谢通路以及色氨酸代谢通路基因簇。

表1 动物双歧杆菌NX-6基因组信息


图2 动物双歧杆菌NX-6的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动物双歧杆菌NX-6对斑马鱼体内TG和TC含量的影响

如图3A、B所示,当NX-6浓度为1×104、1×105、1×106 CFU/mL时,斑马鱼油红O染色变浅,且测得斑马鱼体内相对脂肪水平分别为(132.31±14.76)%、(119.87±8.19)%、(101.14±5.27)%,随着NX-6浓度的增加,斑马鱼体内相对脂肪水平降低,与模型组((184.38±7.06)%)相比高度显著降低(P<0.001),说明动物双岐杆菌NX-6在实验浓度下能降低斑马鱼体内脂肪含量。由图3C、D所示,当NX-6浓度为1×104、1×105、1×106 CFU/mL时,斑马鱼体内TC含量分别为(0.091±0.001)、(0.099±0.002)、(0.093±0.003)μmol/mg,高度显著低于模型组((0.120±0.002)μmol/mg)(P<0.001),TG含量分别为(0.090±0.001)、(0.031±0.000)、(0.100±0.001)μmol/mg,高度显著低于模型组((0.131±0.002)μmol/mg)(P<0.001)。

图3 动物双歧杆菌NX-6对斑马鱼体内脂肪含量的影响


2.4 动物双歧杆菌NX-6发酵上清液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为了确定NX-6中起降脂功效的关键代谢物,对其发酵上清液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定。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NX组与BS组相互独立且不同,说明NX-6的代谢活动显著改变了培养基中的物质成分(图4A、B)。对所有代谢物进行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分析,并在每种模式的火山图中突出显示FC>1.5或FC<0.67且P<0.05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如图4C、D所示。NX组和BS组之间的代谢物谱有显著差异。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一步寻找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PLS-DA模型稳定可靠,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4E、F)。

图4 动物双歧杆菌NX-6发酵上清液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采用t检验选取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1且P<0.05的代谢物作为鉴别代谢物,在阴离子模式下检出42 个差异上调代谢物、55 个差异下调代谢物;在阳离子模式下检出57 个差异上调代谢物、72 个差异下调代谢物。相比于BS组,2-吲哚酮和吲哚-3-甲酸含量分别上调5.57 倍和4.61 倍,是富集程度最高的色氨酸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表2)。

表2 动物双歧杆菌NX-6发酵上清液中FC排名前10的差异代谢物


2.5 动物双歧杆菌NX-6对斑马鱼中2-吲哚酮、吲哚-3-甲酸含量的影响

为了验证动物双歧杆菌NX-6色氨酸代谢衍生物2-吲哚酮和吲哚-3-甲酸在斑马鱼体内是否富集。靶向测定动物双歧杆菌NX-6处理后高脂血症模型斑马鱼体内的2-吲哚酮与吲哚-3-甲酸含量,结果如图5所示。与模型组相比,NX-6处理后斑马鱼体内的2-吲哚酮含量无明显变化,吲哚-3-甲酸含量高度显著提升1.56 倍(P<0.001),因此推测吲哚-3-甲酸是降低斑马鱼体内脂质积累的关键代谢物。

图5 动物双歧杆菌NX-6对高脂血症模型斑马鱼体内2-吲哚酮与吲哚-3-甲酸含量的影响


2.6 吲哚-3-甲酸对斑马鱼体内TC和TG含量的影响

利用斑马鱼高脂血症模型评估吲哚-3-甲酸的降脂功效,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吲哚-3-甲酸处理模型斑马鱼,测定斑马鱼体内的TC与TG含量。如图6所示,当吲哚-3-甲酸浓度为25、50、100 μmol/L时,斑马鱼体内TC含量分别为(0.111±0.002)、(0.108±0.001)、(0.101±0.002)μmol/mg,高度显著低于模型组((0.148±0.001)μmol/mg)(P<0.001),TG含量分别为(0.110±0.001)、(0.099±0.002)、(0.092±0.001)μmol/mg,高度显著低于模型组((0.170±0.001)μmol/mg)(P<0.001)。

图6 吲哚-3-甲酸对高脂血症斑马鱼模型TC(A)和TG(B)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斑马鱼作为脂质代谢研究模型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本研究采用标准化的高脂饲料喂食斑马鱼,可导致斑马鱼体内的TC和TG水平升高、脂质积累,这与He Linfeng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本研究中,NX-6与商业模式菌株动物双歧杆菌BB12相比,具有更好的肠道环境耐受能力。为了更好地探究NX-6的功能,对其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NX-6具有丰富的脂质代谢通路基因簇以及色氨酸代谢通路。进一步研究了动物双歧杆菌NX-6对高脂血症模型斑马鱼的降血脂作用。结果表明,NX-6降低了高脂饮食斑马鱼体内的TG和TC含量,与KEGG、COG和VFDB数据库分析预测一致,表现出了促进脂质代谢的功能。


肠道菌群中的色氨酸代谢通路在调节能量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机体内色氨酸代谢的三大途径之一,肠道微生物群将色氨酸转化为吲哚及其衍生物,主要包括吲哚丙烯酸、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吲哚-3-丙酸(indole-3-propionic acid,IPA)、吲哚-3-乙醛和色胺等物质。多项研究表明,色氨酸吲哚衍生物在机体维持肠道和全身稳态、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IPA的减少会导致小鼠巨噬细胞中miR-142-5p的异常过表达,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补充萝卜硫素,增加了高脂饮食喂食小鼠体内IAA的水平,丰富了肠道微生物菌群,进而降低了机体炎症强度。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NX-6发酵上清液与BS组的差异代谢物,发现NX-6发酵上清液中色氨酸衍生代谢物吲哚-3-甲酸和2-吲哚酮的含量明显上升。结合2.3节和2.4节实验结果,推测吲哚-3-甲酸和2-吲哚酮是促进高脂血症斑马鱼脂质代谢的关键代谢物。进一步分析NX-6作用后的斑马鱼匀浆液,结果显示吲哚-3-甲酸含量高度显著上升(P<0.001)。最后利用高脂血症斑马鱼模型评价不同浓度吲哚-3-甲酸的降血脂功效,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加入吲哚-3-甲酸后斑马鱼体内的TG、TC含量高度显著降低(P<0.001),且与其浓度呈正相关,由此说明动物双歧杆菌NX-6可通过提高吲哚-3-甲酸的含量促进高脂血症斑马鱼的脂质代谢。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未能确定吲哚-3-甲酸促进TG和TC代谢的具体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动物双歧杆菌NX-6是一株具备耐受肠道环境胁迫能力、无毒力基因且可通过其代谢物吲哚-3-甲酸发挥降脂作用的益生菌,本研究结果可为调节糖脂代谢益生菌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也为益生菌降脂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新闻推荐

1、假交替单胞菌WCP15003的生长特性及其对哈维氏弧菌PBVH3311拮抗效果(三)

2、南农大在植物生长促进细菌-植物-微生物组互作关系方面取得新进展

3、臭鳜鱼中优良乳酸菌的分离筛选、生长曲线及耐温性试验(一)

4、谷氨酸棒杆菌重组菌株生长曲线测定及发酵条件优化(二)

5、类肠膜魏斯氏菌对猪生长性能、粪菌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