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方法
1.2.1形态学特征观察
将DH 066和F 107接种于10 g/L CMA,25℃培养。培养过程中,对该菌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及大小、产孢方式、分生孢子梗大小、捕食结构等进行观察,并按照张克勤等,Zhang K Q等的描述进行形态学鉴定。
将保存于20 g/L麸皮斜面培养基的DH 066和F 107先接种在4 g/L CMA平皿上,25℃培养7 d后,再接种于10 g/L WBA,10 g/L CMA,20 g/L DIA,20 g/L DA平皿中央,置于25℃培养,3 d后在菌落边缘以30°~50°角倾斜插入灭菌的盖玻片,继续培养,3 d~6 d后待菌丝完全覆盖盖玻片,取出盖玻片用乳酸酚棉蓝染色液制片,在光学显微镜(OLYMPUS,CX21,日本)下观察每株菌在不同培养基中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并拍照。测量分生孢子的大小(各测50个)。在盖玻片上画0.3 cm×0.3 cm的方格,计分生孢子数,从而推算出每株菌在不同培养基中分生孢子量/cm2,同时计有分枝的分生孢子梗数及分生孢子梗总数,计算分生孢子梗的分枝率。
1.2.2对生长在不同培养基中的两株少孢节丛孢菌进行观察及测量
将保存于20 g/L麸皮斜面培养基的DH 066和F 107接种于4 g/L CMA平皿上。25℃培养7 d后,用直径为5 mm的打孔器取出同等大小的带有菌丝的琼脂块,接种于10 g/L WBWA,10 g/L WBA,10 g/L CMWA,10 g/L CMA,20 g/L DIA,20 g/L DA平皿中央,每组3个培养皿。将接种后的培养皿置于25℃下培养,从接种后第3天(即接种后48 h)开始,每天定时观察并用游标卡尺定点测量1次,最后用如下公式计算菌丝生长长度:
菌丝生长长度(mm)=各组中菌丝当天的菌落直径平均值-5
将统计的数据用GraphPad Prism 6.0作图。
2结果
2.1在不同培养基中DH 066和F 107的形态
表1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DH 066和F 107在不同培养基中分生孢子的大小
通过对培养于10 g/L CMA的DH 066和F 107进行形态学观察,鉴定这2株菌均为少孢节丛孢菌。培养在不同培养基的DH 066和F 107,其分生孢子大小不同(表1),DH 066在4种培养基中产生的分生孢子大小依次排列为20 g/L DA>20 g/L DIA>10 g/L WBA≈10 g/L CMA,F 107分生孢子大小依次排列为10 g/L CMA>10 g/L WBA≈20 g/L DIA>20 g/L DA(图1和图2)。在4种培养基中的DH 066和F 107的分生孢子均为梨形至倒卵形,1个分隔,偶见2个分隔,具2个分隔的分生孢子约占总体的0.01%(图1E和图2E)。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分隔,偶见分枝,分枝率约为0.4%(图1F和图2F),分生孢子梗顶端具瘤节,分生孢子着生在瘤状突起的小齿梗上。
A,B,C,D分别是在10 g/L WBA、10 g/L CMA、20 g/L DA、20 g/L DIA培养基中的分生孢子;E.具2个隔的分生孢子;F.分生孢子梗分枝
图1不同培养基中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DH 066分生孢子形态及分生孢子梗分枝
A,B,C,D分别是在10 g/L WBA、10 g/L CMA、20 g/L DA、20 g/L DIA培养基中的分生孢子;E.具2个隔的分生孢子;F.分生孢子梗分枝
图2不同培养基中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F 107分生孢子形态及分生孢子梗分枝
2.2在不同培养基中DH 066和F 107的分生孢子产量
如图3所示,DH 066和F 107的分生孢子均在10 g/L WBA培养基中产量最大,在20 g/L DA培养基中产量最低,其中F 107在10 g/L WBA中分生孢子产量和在其他3种培养基的产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DH 066在4种培养基中分生孢子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
图3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DH 066和F 107在不同培养基中分生孢子量/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