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观察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及生长情况,将少孢节丛孢菌分离株DH 066和F 107接种于10 g/L麸皮琼脂(WBA)培养基、10 g/L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20 g/L葡萄糖离子琼脂(DIA)培养基和20 g/L葡萄糖琼脂(DA)培养基中,置于25℃恒温箱培养,观察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并测定其产孢量。对2个分离株在6种不同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长度每天进行定时测量。结果表明,该菌在4种培养基中的特征为分生孢子梨形至倒卵形,1个分隔,偶见2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分隔,偶见分枝,分生孢子在10 g/L WBA产量最大。此外,对2个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速度研究表明,该菌在10 g/L麸皮自来水琼脂(WBWA)培养基和10 g/L玉米粉自来水琼脂(CMW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
节丛孢属(Arthrobotrys)最早是由Corda于1839根据模式种多孢节丛孢菌(A.superba)而建立,少孢节丛孢菌(A.oligospora)是Fresenius于1852年首次发现,但当时并没有发现其具有捕食能力,直到1888年,Zopf才观察到该菌捕食线虫,并对黏性网进行了描述。A.oligospora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一种捕食线虫性真菌,从土壤、牛羊粪便、粪堆、烂菜叶、垃圾和水中都曾分离到,并且是大部分栖息地中的优势种,说明该菌具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及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国内外对捕食线虫性真菌A.oligospora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用传统分类法对A.oligospora进行鉴定,Jansson H B等、满达等通过扫描电镜对A.oligospora的形态和分生孢子直接产生捕食结构及捕食全过程的动态学进行了观察,Murray D S等用微分干涉差显微镜对其捕食过程中刺入阶段形成的感染球(初级感染球和二级感染球)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但没有记载A.oligospora能产生2个隔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分枝的现象。杨玉琴等、Singh R K等对在不同温度、不同pH及不同培养基生长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但未记载A.oligospora在麸皮培养基中菌丝生长状况及分生孢子产量的研究。
虽然国内对该菌有不少研究,但由于每株菌来源不同、分离地地理环境、气候不同,对该菌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也存在差异,DH 066和F 107来源于粪堆和新鲜粪便,说明已经通过1次消化道。鉴于此,本试验对生长于4种不同培养基的DH 066和F 107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在6种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进行研究,以便为今后利用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家畜体内寄生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候选菌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种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oligospora)分离株DH 066是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地区粪堆中分离纯化获得,分离株F 107是从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城地区新鲜绵羊粪便中分离纯化获得。菌种于20 g/L麸皮琼脂斜面培养基4℃保存。
1.1.2培养基20 g/L葡萄糖琼脂(dextrose agar,DA)培养基:称取琼脂粉20 g,加900 mL蒸馏水,121℃高压灭菌20 min后,加入100 mL已用115℃高压蒸汽灭菌15 min的含量为200 g/L的葡萄糖,然后倾注于灭菌培养皿中,备用。
20 g/L葡萄糖离子琼脂(dextrose ionized agar,DIA)培养基:称取琼脂粉20 g,MgSO40.5 g,K2HPO41 g,加900 mL蒸馏水,121℃高压灭菌20 min后,加入100 mL已用115℃高压灭菌15 min的含量为200 g/L的葡萄糖,倒置平皿,备用。
10 g/L麸皮琼脂(wheat bran agar,WBA)培养基:称取新鲜麸皮40 g,加入1 000 mL蒸馏水,微火煮沸1 h后,4层~6层纱布过滤,补蒸馏水至1 000 mL,滤液置于4℃冰箱沉淀过夜,虹吸上清液,制成原液。取原液250 mL加蒸馏水至1 000 mL,加入琼脂粉20 g,121℃高压灭菌20 min后,倾注于灭菌培养皿中,备用。
10 g/L麸皮自来水琼脂(wheat bran water agar,WBWA)培养基:方法同上,仅将蒸馏水换成自来水。
10 g/L玉米粉琼脂(corn meal agar,CMA)培养基:方法同上,用蒸馏水,麸皮换成玉米粉。
10 g/L玉米粉自来水琼脂(corn meal water agar,CMWA)培养基:方法同上,用自来水。
4 g/L玉米粉琼脂(corn meal agar,CMA)培养基:方法同上,用蒸馏水将40 g/L的玉米粉琼脂原液稀释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