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HO估计,全球约有1/3的人口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患者,其中有5%~10%的人会发展成活动性肺结核。潜伏期结核分枝杆菌存在于肉芽肿组织中,这是一种低氧、高一氧化氮、营养物质匮乏的微环境。结核分枝杆菌在此环境中处于休眠期,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也正是因为如此,结核分枝杆菌逃避了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从而存活下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存在着一组包含48个基因的休眠存活调节子(DosR),这48个基因编码的蛋白控制着结核潜伏期的生理过程。肉芽肿组织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存在着依赖氧压的细胞和生化动力学机制,能够使其快速适应微环境改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结核分枝杆菌DsoR基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活动期结核分枝杆菌相比,DosR区域编码的抗原能够引起潜伏期结核患者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这表明DosR基因很可能在潜伏期特异性表达。有研究报道,DosR基因编码的许多蛋白有助于结核分枝杆菌利用其他碳源途径获得能量,如乙醛酸代谢、硝基还原和脂肪酸代谢等。探索DosR基因生物学功能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期的生理调控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对于预防活动性结核的发生至关重要。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本实验试剂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载体pET30a由本实验室保存。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购自南京诺唯赞公司;质粒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天恩泽公司;胶回收试剂盒购自Zymo公司;各种限制性内切酶购自Thermo公司;DNA聚合酶和连接酶购自TaKaRa公司;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购自Sigma公司。美国Biorad酶标仪。
1.2方法
1.2.1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提取
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提取依据已报道的文献进行。具体方法如下:挑取结核分枝杆菌菌落,置于装有200μL生理盐水的1.5 mL离心管中,80℃煮沸灭活30 min,12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加入蛋白酶K和溶菌酶充分裂解结核分枝杆菌,然后用酚-氯仿抽提法获取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无水乙醇沉淀双链DNA,干燥后TE缓冲液(50μL)溶解DNA。
1.2.2引物设计
在DBGET数据库中查找结核基因Rv2029c的全基因序列,然后采用Primer5.0和Oligo6.0设计Rv2029c特异性引物序列,上下游分别插入EcoR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设计的引物序列为上游引物Rv2029F:CGG AAT CCA TGA CGG AGC CAG CGG CGT,其中CG是保护性碱基,GAA TCC是EcoRⅠ酶切位点;下游引物Rv2029R:CCC AAG CTT TCA TGG CGA GGC TTC CGG GTT,其中CCC是保护性碱基,AAGCTT是HindⅢ酶切位点。
1.2.3纯化目的
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扩增条件:98℃变性10 s,55℃退火5 s,72℃延伸80 s,共扩增35个循环。扩增后的目的基因利用胶回收试剂盒(美国Zymo公司胶回收试剂盒,D4007)进行纯化和浓缩。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在琼脂糖凝胶上准确切取目的基因片段,然后加入凝胶溶解液,37~55℃孵育融化5~10 min后,过柱离心吸附,加Washing buffer洗涤2次后,用10~20μLTE缓冲液洗脱即可。
1.2.4重组质粒的构建重组
质粒PE730a-Rv2029c的构建依据文献,主要概述如下: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HindⅢ对目的基因和载体pET30a进行双酶切,然后经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切胶回收。目的基因和载体按3∶1的比例,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16℃过夜连接。连接后的目的基因,导入到大肠埃希菌感受态(BL21)细胞中,4℃水浴30 min后,42℃准确热激45 s后,加入无抗菌药物的LB培养液后,细菌复苏45 min,然后将细菌均匀涂到含卡那霉素(50μg/mL)的LB固体培养皿中,37℃过夜后挑取阳性单克隆菌落并提取质粒(北京天恩泽公司质粒提取试剂盒,60205),双酶切(EcoRⅠ和HindⅢ)鉴定后送南京金斯瑞公司进行测序分析。
1.2.5重组质粒pET30a-Rv2029c促生长作用
研究大肠埃希菌BL21是一种常用的基因工程表达菌株,其生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平台期和衰亡期。迟缓期大肠埃希菌适应新的环境,因此生长速度很慢,对数期营养物质充分,细菌呈对数增长,随着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大肠埃希菌代谢产物不断积累,培养基pH逐渐下降,大肠埃希菌生长速度变慢,细菌总数趋于稳定。大肠埃希菌的平台期与结核分枝杆菌的肉芽肿微环境相似,对细菌的生长都是一种不利的环境,以此模拟肉芽肿微环境,将结核DosR蛋白导入大肠埃希菌BL21中,观察对其生长有无影响。
取出保存的pET30a大肠埃希菌(空质粒组)和pET30a-Rv2029c大肠埃希菌(重组质粒组),在含50μg/mL卡那霉素的5 mL LB培养液中37℃振荡培养过夜,记录吸光度(OD)600值。然后将菌液调整至相同的OD值并吸取600μL菌液加至300 mL LB培养基中(含50μg/mL卡那霉素),37℃300 r/min振荡培养,每隔1 h取600μL菌液,检测OD值(每次测3组OD值,每组测200μL)。在第5个小时当2组大肠埃希菌OD值为0.45时,加入诱导剂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500 mmol/L),之后继续每隔1 h取600μL菌液测OD值,如此连续重复测量15 h。在相同条件(相同菌种,相同生长和测量条件)下重复该实验3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对1.6实验结果进行定量数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及t检验,比较空质粒组与重组质粒组对大肠埃希菌OD值是否产生影响,并作出生长曲线图。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新闻推荐
2、引起甜樱桃流胶的病原菌SXYTLJ01生物学特性研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