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在不同储存时间及不同温湿度储存环境下,对高水平消毒后的消化内镜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为内镜安全储存提供更加科学、明确的温度、湿度及储存时间的参考数据,不断细化完善内镜储存这一环节。进而减少内镜清洗、消毒的频率,增加内镜的使用寿命,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内镜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加强职业幸福感,提高内镜的临床使用效率,保障内镜储存的安全性。


方法:


1.实验干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32条内镜,将其同时纳入实验研究。消化内镜、内镜储存环境、实验材料等均符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507-2016)》等相关指南的要求,对经邻苯二甲醛高水平消毒后的内镜,在九个不同温湿度节点(温湿度9个节点分别为(1)15-25℃、41-60%(2)15-25℃、61-80%(3)15-25℃、81%以上(4)26-30℃(包括30℃)、41-60%(5)26-30℃、61-80%(6)26-30℃、81%以上(7)30℃以上、41-60%(8)30℃以上、61-80%(9)30℃以上、81%以上)同时在储存时间分别满足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7天、14天的环境中,对内镜活检腔道、吸引腔道、外表面及室内空气进行采样,样品行微生物培养,经培养24小时后观察记录活检腔道、吸引腔道、外表面及空气微生物生长结果,并鉴定微生物种类。


2.统计学方法:数据由双人录入Excel2016并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描述不同时间、不同温湿度储存环境下内镜及空气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2检验分析时间、温度、湿度及不同类型内镜对内镜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分析本实验研究中适宜的储存温湿度及储存时间。统计学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不同温湿度的储存条件下储存周期在12h内的内镜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无微生物生长,在储存周期为24h-7d的不同温湿度储存环境下,微生物培养结果部分呈阳性,14天的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阳性。


2.不同温度与储存后内镜微生物生长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湿度与储存后内镜微生物生长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湿度范围为41%-60%储存环境与湿度为81%以上的储存环境中内镜的微生物生长结果经?~2检验后,有统计学差异(?~2=12.704,P0.05);不同时间与储存后内镜微生物生长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2=40.294,P0.05),在不同储存周期中,储存内镜微生物培养阳性率结果与时间呈线性关系;胃镜与结肠镜两种不同类型的内镜与储存后内镜微生物生长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不同时间不同温湿度储存环境下内镜储存的吸引腔道与活检腔道之间的微生物生长无统计学差异(?~2=3.455,P0.05)。


4.不同时间、温度及湿度的储存环境下,空气及内镜插入部外表面的微生物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1.不同温度对储存后内镜的微生物生长无影响。


2.不同湿度对储存后内镜的微生物生长存在影响,本实验研究数据显示储存环境的湿度在41%-60%之间是最适宜内镜安全储存的。


3.内镜储存时间,经高水平消毒(OPA)的内镜,12小时内的储存周期是相对安全的;在温度为15-25℃、湿度为41-60%的储存环境中,储存周期为7天是相对安全的;14天为内镜不安全储存周期。在安全的储存时间内严格监测内镜的微生物生长情况。


4.胃镜与结肠镜两种不同类型的内镜对储存后内镜的微生物生长无影响。


5.储存后内镜的活检腔道及吸引腔道微生物生长不会因为腔道的不同而产生生长差异,同时应加强内镜高水平消毒的效果。


6.在不同时间及温湿度的储存环境下,应保证内镜储存室内的空气消毒效果,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相关新闻推荐

1、心肌细胞系高原体外培养生长曲线绘制与观察

2、环境胁迫对清香型白酒发酵核心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枯草芽孢杆菌的功效及系统作用

4、餐厨垃圾及组分对几种常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5、“改造细菌”以保护肠道中的天然微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