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芯片分析


转录组研究使用恶臭假单胞菌芯片;该芯片包含5539个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50聚体),一式两份点样到γ-氨基硅烷处理的25×75 mm显微镜载玻片上,并通过紫外线和加热固定。将恶臭假单胞菌DOT-T1E、T1E-18和T1E-PS28在LB培养基中过夜培养,用于接种含或不含300μM吲哚的新鲜培养基;培养物在30°C孵育至660 nm处浊度达到0.5-0.6(指数期),收集细胞并立即进行RNA提取。使用TRI试剂(Trizol)/BCP(1-溴-3-氯丙烷)法分离RNA,随后制备荧光标记的cDNA;杂交条件和数据收集按先前描述进行。采用LOWESS强度依赖性归一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使用Almazen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学生t检验计算P值,当倍数变化≥2且P值≤0.05时,认为基因差异表达。芯片数据已存入Array Express数据库(http://www.ebi.ac.uk/arrayexpress),登录号为E-MEXP-3819、3822、3823和3824。


流式细胞术HPF荧光实验


使用5μM荧光报告染料HPF,PMT(光电倍增管)电压设置如下:E00(FSC)、360(SSC)和825(FL1);使用FACSDiva 6.0软件处理和分析流式数据。所有实验中,细胞过夜培养后以1:1000稀释到25 mL含5μM HPF的LB培养基中,烧瓶在避光摇床中30°C、200转/分钟孵育;在指数生长期早期添加抗生素(详见结果部分),在添加药物前(0时刻)和3小时后取样;在这些时间点收集约10^7个细胞,洗涤一次并重悬于过滤后的PBS(pH 7.2)中,然后进行荧光测量。


Bioscreen生长曲线分析


从添加10μg/mL利福平的LB平板上挑取新鲜培养的恶臭假单胞菌DOT-T1E和DOT-T1E-18单菌落,在液体LB培养基中30°C过夜培养;将培养物重悬于15 mL液体LB培养基中,调整至660 nm处吸光度为0.1。在微孔板的每个孔中加入190μL液体LB培养基或170μL大肠杆菌LK111过滤上清液(均添加200μg/mL氨苄西林),以及10μL重悬培养物;对于大肠杆菌上清液,添加20μL 10×LB培养基。阳性对照孔为接种DOT-T1E菌株的液体LB培养基,阴性对照孔为不含细胞的培养基。使用FP-1100-C型Bioscreen C MBR分析仪系统在30°C连续振荡条件下监测生长;在24小时内,每60分钟使用420-580 nm边带滤光片测量浊度。每个菌株对每种测试化合物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每次实验后目视检查平板以验证结果。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RNA提取按先前描述进行,实时PCR扩增在MyiQ2系统上进行,结合iQ5光学系统软件(版本2.1.97.1001)。每个25μL反应混合物包含12.5μL iQ SYBR绿色超混合液[100 mM KCl、40 mM Tris-HCl(pH 8.4)、0.4μM每种dNTP、iTaq DNA聚合酶(50 U/mL)、6 mM MgCl2、SYBR绿色I、20 nM荧光素和稳定剂]、0.4μM每种引物和2μL模板cDNA(稀释10倍或1000倍)。热循环条件如下:95°C 10分钟(1个循环),然后95°C 15秒、61.1°C或61.7°C(分别用于吲哚和氨苄西林实验)30秒、72°C 20秒(40个循环),每个循环进行一次荧光测量(按制造商建议);最后进行72°C 1分钟的延伸循环。PCR产物长度在132-350 bp之间;熔解曲线分析通过将PCR混合物从55°C逐步加热至95°C(每10秒升温0.5°C,共80个循环)进行。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16S rRNA为内参基因进行归一化,结果采用比较阈值循环(ΔΔCt)法分析。


结果


利用荧光染料分析恶臭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响应


在恶臭假单胞菌DOT-T1E菌株中,某些杀菌化合物(氨苄西林、诺氟沙星)和抑菌化合物(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的主要排出机制是通过RND外排泵实现的。本研究监测了野生型恶臭假单胞菌DOT-T1E及其ttgABC敲除突变体(T1E18)、ttgGHI敲除突变体(T1E-PS28)和双突变体ttgABC/ttgGHI(T1E-PS32)(表1)在暴露于氨苄西林、诺氟沙星(杀菌化合物)以及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抑菌抗生素)后的细胞生长停滞、细胞死亡和3'-对羟基苯基荧光素(HPF)荧光淬灭情况。


首先,我们测定了四种菌株对上述五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T1E-PS28的MIC与野生型DOT-T1E一致(表2),而两种TtgABC缺陷菌株(T1E-18和T1E-PS32)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显著提高(表2)。对于抑菌化合物,300μg/mL氯霉素、400μg/mL红霉素或8μg/mL四环素可抑制野生型菌株生长,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3小时)细胞存活率保持100%(氯霉素的结果见图1A);对于TtgABC突变体,70μg/mL氯霉素即可抑制生长,而双突变体在更低浓度下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表2),但实验过程中细胞仍存活。


对于杀菌化合物,这类抗生素首先抑制细胞生长,3小时后由于细胞裂解,存活细胞数量减少两个数量级。亲本菌株DOT-T1E和PS28菌株在625μg/mL氨苄西林或2μg/mL诺氟沙星作用下表现出上述效应;T1E-18和T1E-PS32在更低浓度的这两种杀菌化合物作用下即可停止生长,随后发生细胞死亡。


吲哚是TtgV的效应物,而TtgV是调控ttgGHI表达的抑制子。我们推测,由于TtgGHI泵参与抗生素排出,吲哚存在时恶臭假单胞菌DOT-T1E的抗生素耐药性可能增强。我们在有吲哚存在的条件下,对亲本菌株及ttgABC、ttgGHI和ttgABC/ttgGHI突变体重复了MIC实验(见表2)。结果显示,DOT-T1E和T1E-PS28(ttgGHI突变体)在有无吲哚存在时的抗生素耐药模式相似,无显著差异(表2);T1E-PS32双突变体在有无吲哚存在时均比亲本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更低;而T1E-18菌株在吲哚存在时表现出更强的抗生素耐药性,这表明在缺乏TtgABC的情况下,吲哚依赖性TtgGHI诱导对耐药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推荐

1、甘胆口服液对副溶血弧菌细胞结构及体外抑菌活性影响——材料与方法

2、怎么测定细菌在血液中生长代谢是否产生凝固酶的自动化方法

3、赖氨酸高渗透压耐受基因在硫酸钠高渗条件下的生长曲线

4、金黄短杆菌CT-A16生长曲线及对主要食用菌病害的生防机制——结果与分析、结论

5、药用真菌树舌灵芝培养基配方及菌丝生长试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