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株分离鉴定:参考国标GB 4789.30-2016方法进行分离培养。样品经LB1增菌(30℃,22-26h),转接LB2增菌(30℃,22-26h)。取增菌液划线接种于PALCAM培养基和LM显色培养基上(37℃,24-48h)。挑取可疑菌落接种TSB培养基过夜培养后,提取DNA。以DNA为模板,先用李斯特菌属通用引物Prs进行PCR扩增(预期片段370bp),再将PCR阳性产物用LM特异性引物Lom2234进行PCR扩增(预期片段420bp),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确认LM。ATCC19115作为阳性对照,ddH2O作为阴性对照。引物序列详见表2。

血清型鉴定:使用日本生物研究所的LM诊断血清试剂盒鉴定分离株血清型。O抗原鉴定:细菌悬液热处理后与相应血清在载玻片上反应观察凝集。H抗原鉴定:使用克雷基氏试管法筛选运动性强的菌株,其福尔马林灭活液与相应血清在试管中于51℃水浴1h后观察凝集。根据阳性结果判定血清型。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根据巴斯德研究所网站(网址略)提供的7个管家基因(abcZ,bglA,cat,dapE,dat,ldh,lhkA)设计引物(引物序列详见表3)。提取分离株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PCR产物测序,测序结果在巴斯德研究所MLST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以确定菌株序列型(ST)和克隆群(CC)。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从不同来源、血清型及ST型的LM分离株中选取25株,及参考株ATCC19115进行测定。将过夜培养的菌液OD600nm值调节为0.2,转接于新鲜BHI培养基中,37℃摇床培养。从3h开始每小时测定菌液OD600nm值,绘制生长曲线。每组3个重复。


微孔板测定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选取25株LM分离株及参考株ATCC19115进行测定。将过夜培养的菌液浓度调节至OD600nm值为0.2,再稀释100倍加入96孔细胞板(200μL/孔),每株菌6个重复,阴性对照为BHI培养基。37℃静置培养48h。弃去培养物,PBS清洗3次去除浮游菌。200μL甲醇固定20min,干燥后200μL结晶紫染色10min,蒸馏水清洗干燥,200μL 90%酒精脱色10min,测定OD595nm值。


屠宰场消毒剂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选取25株LM分离株及参考株ATCC19115进行测定。将过夜培养的菌液浓度调整至OD600nm值为1.0,再用BHI培养基稀释1000倍备用。选用0.2%甲醛溶液、0.2%苯扎溴铵、0.5%碘溶液和2%氢氧化钠4种消毒剂。将消毒剂在Eppendorf管中用蒸馏水连续2倍比稀释。不同稀释度的消毒剂(100μL/孔)与稀释菌液(100μL/孔)加入96孔板混匀。37℃培养20-24h后测定OD600nm值。MIC定义为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结果


单增李斯特菌PCR鉴定:所有分离株均经Prs引物扩增得到约370bp片段(图1A),Lom2234引物扩增得到约420bp片段(图1B),确认为LM。

菌株检出情况:从1239份样品中共分离出LM 58株,总检出率为4.68%。地区分布:天水市检出13株(9.85%),定西市检出38株(8.90%),庆阳市检出6株(3.75%),甘南检出1株(1.20%),白银市和平凉市未检出。动物种类来源:猪样品检出26株(3.68%),牛样品检出12株(7.05%),羊样品检出9株(6.28%),鸡样品检出8株(4.28%)。样品类型来源:胴体样品检出14株(7.33%),器具环境样品检出40株(4.80%),污水样品检出4株(3.48%)。菌株编号依据来源地(定西:DX2023LM01-38;庆阳:QY2023LM01-06;天水:TS2023LM01-13;甘南:GN2023LM01)。


相关新闻推荐

1、青霉菌的生长过程、发酵工艺流程

2、3种植物精油对调理牛排腐败贮藏过程优势腐败菌生长抑制情况及细菌生长曲线(一)

3、臭鳜鱼中优良乳酸菌的分离筛选、生长曲线及耐温性试验(三)

4、电厂冷却水微生物生长规律及控制措施研究

5、脱氮硫杆菌培养基配制及生长曲线、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