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畜禽屠宰环境和畜禽肉中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污染情况及其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以便为畜禽屠宰和销售环节中LM风险监测提供数据,为防控LM的污染奠定基础。随机采取屠宰场环境、畜禽胴体及污水样品,参照国标方法经增菌、分离,对可疑为LM的菌落进行PCR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生长曲线和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分析。结果:1 239份样本检出58株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4.68%,胴体、屠宰环境、屠宰污水在各自样本中检出率分别为4.81%、4.80%、3.48%;58株LM有1/2a(8.62%)、1/2b(44.83%)、1/2c(46.55%)这3种血清型,19种序列型(ST);25株LM分离株生物被膜和生长能力强于参考株;甲醛溶液、苯扎溴铵、碘溶液和氢氧化钠4种消毒剂对7~10株LM分离株的MIC值高于参考株。综上,畜禽屠宰场及农贸市场中存在LM污染,且菌株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简称单增李斯特菌,隶属李斯特菌属,革兰阳性短杆状,兼性厌氧或需氧,在2~45℃均可生长,广泛存在于如植被、土壤、地表水等环境中。在LM血清型中,1/2a、1/2b和4b这3种血清型相比于其他血清型致病性更强,可引起人畜李斯特菌病,病死率高达20%~30%。在20世纪80年代,LM被确定为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


畜禽屠宰环节是造成LM污染肉品的重要途径。在印度旁遮普邦,从肉店和屠宰场采集的山羊肉、绵羊肉和拭子样本中LM的检出率分别为1.82%、3.21%和6.66%;比利时北部的3个肉牛、生猪屠宰场的样品,牛、猪胴体中LM的检出率分别为46%和22%。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牛羊养殖场和屠宰环境中的5214份样本中,LM分离率分别为0.5%和9.4%;天津市生鱼肉中LM检出率为6.2%;苏州市各类肉食品的LM检出率为6.4%。由此可见,屠宰环节中LM的存在,是污染肉类产品的主要原因,具有引起人畜感染李斯特菌的潜在风险。本研究对甘肃省畜禽屠宰场环境及畜禽肉中LM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对LM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以便为畜禽屠宰环节中LM风险监测提供数据,为防控LM的污染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菌株及样品:标准菌株LM ATCC19115购自美国细胞培养物保藏中心。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间,于甘肃省6地市屠宰场环境、污水和畜禽胴体表面随机采集1239份样品。样品来源地包括天水市(132份)、定西市(427份)、白银市(75份)、庆阳市(160份)、平凉市(272份)、甘南(173份)。样品类型包括畜禽胴体表面(191份)、屠宰环境器具表面(833份)和污水(115份)。涉及的动物种类包括鸡(187份)、猪(706份)、牛(170份)和羊(143份)。


试剂与仪器:使用了LM肉汤(LB1和LB2)、LM显色培养基、PALCAM琼脂基础、脑心浸液肉汤(BHI)、吖啶黄、萘啶酮酸、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LM诊断血清试剂盒、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结晶紫染色液、无水乙醇、甲醇等试剂。使用了卧式恒温振荡器、PCR仪、恒温培养箱、立式自动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等仪器。


样品采集:使用沾取灭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畜禽胴体、屠宰环境表面揩抹多次后,将棉拭子置于含5mL灭菌生理盐水离心管,污水直接用50mL离心管盛取。样品放入有冰袋的采样箱中,尽快送实验室4℃保存。


相关新闻推荐

1、微生物的培养特征观察

2、微生物法高效处理叶酸废水的研究

3、基于乳酸菌发酵技术强化蒲公英提取液的生物活性功能

4、枯草芽孢杆菌LBD-1形态特征、生长曲线、抗逆性及发酵后饲料特性(二)

5、氨基酸类营养对微生物生长及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