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试验方法


1.5.1菌株的活化与分离

将实验室-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的36株乳酸菌在MRS固体平板上划线,然后将平板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 h。从平板上挑取单菌落进行二次平板划线分离,37℃培养24 h,再次从平板上挑取单菌落。


1.5.2菌株发酵

将挑取的36株乳酸菌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10 mL MRS液体培养基中,于37℃生化培养箱中静置培养16 h。然后按1%的接种量转接于30 mL MRS液体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24 h后,测定样品中磷酸吡哆醛的含量。


1.5.3磷酸吡哆醛标准曲线的制作

将磷酸吡哆醛在超纯水中溶解,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25,0.3,0.5,1.0,1.5,2.0 g/L和2.5 g/L的标准品溶液,然后通过岛津LC-2010A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含量的磷酸吡哆醛溶液产生的峰面积。以磷酸吡哆醛的含量(g/L)为横坐标,峰面积(mV·min)为纵坐标,绘制磷酸吡哆醛的标准曲线。高效液相色谱的条件为:色谱柱,安捷伦Eclipse plus C18(4.6 mm x 250 mm,5μm);流动相,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6.0):乙腈=70:30;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88 nm;进样体积,10μL。


1.5.4发酵液中磷酸吡哆醛含量的检测

将发酵液移至10 mL无菌离心管中,4℃,7000 r/min离心15 min。用2.5 mL的注射器将上清液经0.22μm滤膜过滤后注入液相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上清液中磷酸吡哆醛的含量。


1.6乳酸菌的益生特性


1.6.1菌株生长曲线及产酸特性


将100μL的乳酸菌菌液接种于10 mL新配制的MRS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每隔2 h取样,测定样品的pH值。然后将样品稀释10倍,测定其在600 nm处的光密度值,绘制菌株的生长曲线与产酸特性曲线。


1.6.2菌株最适生长温度


按照1.0%的接种量将菌液接种于10 mL新配制的MRS培养基中,分别置于25,30,37,42℃和60℃下静置培养18 h测定菌液在600 nm处的光密度值,确定菌株的最合适生长温度。


1.6.3菌株最适pH值


按照1.0%的接种量将菌液分别接种于10 mL新配制的初始pH值分别为4.0,5.0,6.0,7.0和8.0的MRS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18 h后,测定其在600 nm处的光密度值,确定菌株的最合适生长pH值。


1.6.4菌株耐过氧化氢能力


在液体MRS培养基中添加过氧化氢,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25,0.5,0.75 mmol/L和1.0 mmol/L。将100μL乳酸菌菌液接种于上述培养集中,37℃静置培养8 h后,测定其在600 nm处的光密度值,确定菌株对过氧化氢的耐受能力。


1.6.5菌株的耐盐能力


在液体MRS培养基中添加氯化钠,使其质量分数分别为2%,4%,6%,8%和10%。将100μL乳酸菌菌液接种于上述培养集中,37℃静置培养8 h后,测定其在600 nm处的光密度值,确定菌株对氯化钠的耐受能力。


1.6.6菌株的低温耐受能力


取500μL菌液接种至50 mL MRS液体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当菌液在600 nm的光密度值达到1.0时,将其分装至10 mL无菌离心管中,于-20℃冰箱中冷处理1,3,5,7 d和10 d,分别测定不同冷处理条件下菌株的活菌数。


1.6.7菌株的自凝集能力


将已活化2次的菌液离心,去上清。用磷酸缓冲液(PBS,pH 7.0)洗涤并重悬菌体,调整细胞浓度为1.0x10^8 CFU/mL,于37℃静置培养。测定上层细胞悬液在不同时间的光密度值。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菌株的自凝集率。当时间是x h时的OD600 nm记为A_x,初始OD600 nm记为A_0。自凝集率(%)=(1-A_x/A_0)x100。


1.6.8菌株耐酸能力


首先接种200μL的菌液于10 mL初始pH值为7.0的MRS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当菌体在600 nm处的光密度值为1.0时,将其转移至10 mL的无菌离心管中,于4℃,7000 r/min离心15 min。弃上清液。沉淀的菌体经磷酸缓冲液洗涤2次后,将菌体转移至初始pH值分别为2.0,3.0和3.5的MRS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分别于培养0.5,1,2 h和3 h时摇匀取样,测定其活菌数,绘制菌株的耐酸曲线。


1.6.9菌株的耐胆盐能力


接种200μL乳酸菌菌液于10 mL MRS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至OD600 nm为1.0。离心去上清液,沉淀的菌体用磷酸缓冲液洗涤2次。将菌体转移至含胆盐浓度分别为0.03%,0.1%和0.3%的MRS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分别于培养0.5,1,2 h和3 h时摇匀取样,测定其活菌数,绘制菌株的耐胆盐曲线。


1.6.10菌株的抑菌能力


接种200μL菌液至10 mL MRS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24 h,然后将菌液分装到1.5 mL无菌离心管中,4℃,12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经0.22μm有机膜过滤。将100μL荧光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分别接种于10 mL LB培养基中,于37℃,180 r/min的条件下培养12 h。取1%的指示菌菌液转接于50 mL LB液体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OD600 nm为0.5时,置于冰上备用。将灭菌的MRS固体培养基倒平板,冷却凝固。将半固体LB培养基与2%的备用指示菌菌液混合,轻轻晃匀,倒入已凝固的MRS平板上,待其稍微凝固后立即将灭菌的牛津杯置于固体平板上。在牛津杯中加入200μL经有机膜过滤的发酵上清液。将双层平板放在常温下冷却40 min后,分别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 h,用游标卡尺测定抑菌圈的直径。


1.7数据处理


试验重复3次,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偏差表示。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数据绘图采用Origin 8.5软件。


相关新闻推荐

1、不同盐度下纤毛虫(黄色伪角毛虫和扇形游仆虫)的生长曲线(一)

2、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3、检验科微生物室细菌鉴定常见菌株形态特征、培养鉴别、临床表现及天然耐药

4、乙脑病毒株囊膜蛋白I176R位点在BV-2细胞上的生长特性差异——摘要、前言

5、砷氧化菌株在砷胁迫中生长曲线测定及重金属铜的耐受性(一)